当前访问: 农技推广
汉中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原则策略与技术
发布日期:2022-05-09 10:30:32 来源:农技站 赵芬 点击次数:0

   一、防控原则: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遵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以“重前兼后,兼防共治”为防控原则。

   重前兼后:重视共生前期初始虫源的压低,共生期一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玉米收获后强化大豆虫害防治,控制有害生物越冬总量。

   兼防共治:玉米和大豆的初侵染源压低集成技术和病害预警技术的联合使用,兼顾玉米和大豆耐受性的多技术统筹防治。

   二、防控策略:基于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坚持“一施多治,一具多诱,封定结合”的防控策略。

   一施多治:针对发生时期一致且玉米和大豆的共有病虫害,在病虫发生关键期,采用广谱生防菌剂、农用抗生素、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结合农药增效剂,对多种病虫害进行统一防治。达到一次施药、兼防多种病虫害的目标。

   一具多诱:针对带状复合种植害虫发生动态,基于趋光性(杀虫灯)、趋色性(色板)、趋化性(性诱剂)等理化原理,采用智能可控多波段LED杀虫灯、可降解多色板、性诱剂装置等物理器具,对主要同类、共有害虫进行同时诱杀,通过人工或智能调控实现一种器具可诱杀多种害虫的目标。

   封定结合:依据玉米、大豆对除草剂的选择性差异,采用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除草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

   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主要病害及其发生特点: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内,玉米病害以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发生最为普遍;大豆病害以病毒病和细菌性叶斑病为常发病,根腐病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而加重,发病率5%-20%。结荚期如遇连续降雨,大豆荚腐病发生较重。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各主要病害的发生率均降低趋势,病害抑制率为4.2%-60%。

   2、主要虫害及其发生特点:带状间套作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大豆高隆象、大豆蜗牛、钉螺和大豆蚜虫(低飞害虫)的数量,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单作对应大豆害虫数量的7.0%、23.1%、16.5%、17.9%和50.2%。与单作相比,带状间套作能显著降低大豆有虫株率,降至单作的47.6%,行比配置为2:3和2:4的综合控虫效果优于其他配置。小株距密植玉米带对大豆蚜具有明显的阻隔效应,阻碍了携带病毒的大豆蚜的传播和扩散,抑制率达59.3%。

   四、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1、物理防治:在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苗期,采用田间布设可降解色板,如黄、蓝板,防治蚜虫、灰飞虱、蓟马、跳甲等低飞害虫,一般每亩20张用竹竿或绳线固定,每月换一次新板。玉米大喇叭口期,田间布设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灯间距为80-160米,诱杀玉米螟、桃柱螟、斜纹夜蛾、蝽科、金龟科害虫的成虫,压低产卵量。依据当地害虫发生动态针对不同生育时期害虫,有选择性地开启杀虫灯的特定害虫诱杀波段,以达到较好诱杀效果。

   2、生物防治:对斜纹夜蛾、高隆象、桃蛀螟等害虫幼虫,可选用绿僵菌粉与2.5%敌百虫粉混匀,或8000IU/毫升苏云金杆可混性粉剂100-200/亩,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施防治选用枯草芽孢杆湿性粉剂叶面喷施,提高植株免疫力,防治大豆细菌性叶班病、灰病等多种病害采用性信息素诱芯及配套诱捕器悬挂于田间,在大开花前期,诱捕斜纹夜蛾、桃蛀螟成虫,每亩安放3-5套,均匀挂在田间。

   3、药剂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并添加农药增效剂(每亩30克),视情况统防统治1-2次。具体方法如下:

   选用包衣玉米种子,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纹枯病等土传病害。采用1.5%辛硫磷颗粒500-750克/亩,于喇叭口丢心,防治玉米螟、红蜘蛛等害虫。采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80克/亩,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克/亩,均配合5%井冈霉素水剂5-7.5克/亩,兑水50-75千克,均匀喷雾,间隔10天左右,连续喷施1-2次,可防治玉米纹枯病、穗腐病等。

   大豆采用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药种比1:120-1:180),或精甲·咯菌腈霜灵悬浮剂(精歌)18-25克拌种100千克,防治大豆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采用4%高氯·甲维盐微乳剂0.6-0.8克/亩,或1.8%阿维菌素乳油60-100毫升/亩,兑水50-75千克,在田间虫害高发期喷施1-2次,每次间隔7-10天,防治豆荚螟、斜纹夜蛾、豆秆黑潜蝇等害虫。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和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均匀喷施叶片,防治细菌性叶斑病;采用2%宁南霉素水剂200-260倍液,或者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发病初期连续均匀喷施1-2次,间隔7-10天,可防治病毒病;采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80-100毫升/亩兑水不超过30千克、或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荚腐病,于病害发生初期均匀喷施,连续喷1-2次,间隔7-10天。

   此外,还应加强田间管理。连续降雨后应注意排水,避免低洼积水导致涝害。玉米收获后的秸秆及病残体要及时移出田间,减少病虫积累量。秋季收获后,要及时深翻土壤,减少土壤表面、病残体上病虫害的越冬量。

   五、主要杂草及其发生特点

   带状复合种植全生育期杂草总生物量分别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减少29%和41%,杂草丰度较单作减少21%。与单作类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的杂草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主要有马唐、稗、牛筋草、藜、反枝苋、铁苋菜、龙葵等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及部分多年生杂草,如水花生、问荆、刺儿菜等。汉中大豆玉米带状间套作种植区,因地形地势等差异较大,杂草种类也复杂多样,多年生杂草占比较大,杂草发生时间长,难除杂草居多。

   六、杂草防除技术

   出苗后1-2周为杂草竞争临界期,此时为防除杂草的关键时期。

   1、芽前封闭除草

  (1)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种植区:玉米播后芽前,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60-80毫升/,进行封闭除草。如果玉米行间杂草较多,在播大豆前4-7天,先用微耕机灭茬后,再选用50%乙草胺乳油150-200毫升/亩+41%草铵膦水剂100-150毫升/亩,兑水40千克/亩,通过背负式喷雾器定向喷雾,注意不要将药液喷施到玉米茎叶上,以免发生药害。如果玉米行间杂草较少,可用微耕机灭茬后直接播种大豆。

  (2)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区: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100毫升/亩进行芽前防除;对于单、双子叶杂草混合危害的田块,播后芽前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80毫升/亩+5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20-40克/亩,兑水40千克/亩,芽前均匀喷雾。

   2、苗后定向除草

   播后芽前未施用封闭除草剂或芽前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在玉米、大豆苗后早期应及时补施茎叶除草剂。

   选用除草剂不恰当或施用过量易导致植株出现药害,表现为失绿、黄化,叶片卷曲、畸形,甚至焦枯死亡等症状。科学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至关重要。如果药害症状较轻,应加强肥水管理,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等,以减轻药害;如果药害严重,应及时补种,且适当增加播种深度。

  (1)喷药时间

   一般应在大豆1-2片复叶期对大豆行定向喷施除草剂,玉米带定向喷施茎叶除草剂的最佳施药时期为5-6叶期。

  (2)主要药剂与剂量

   ①玉米除草剂:在玉米2-4叶期可选用75%噻吩磺隆0.7-1克亩,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80毫升/亩+20%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100-150毫升/亩,或4%烟嘧磺隆悬浮剂75-100毫升/庙+20%氯氟氧乙酸异辛酯乳油100-150毫升亩,兑水40千克亩,定向喷雾

   对于前期封闭除草未能防除的香附子、田旋花、小蓟等,可在玉米5-7叶期选用56% 2-甲-4-氯钠盐可溶性粉剂80-120克亩,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50亳升/亩,兑水30千克/亩,定向喷施。

   ②大豆除草剂:大豆苗期以禾本科杂草为主,可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克,或10%精喹禾灵乳剂20毫升混25%氟磺胺草醚20克,或5%精喹禾灵乳油50-75毫升/亩,或24%烯草酮乳油20-40毫升/亩,或10.8%高效吡氟氯禾灵乳油20-40毫升/亩,兑水30千克/亩,进行定向喷施。

   对于田间大量发生的禾本科杂草狗尾草、稗和苍耳、铁苋菜、反枝苋等阔叶杂草,可选用5%精喹禾灵乳油50-75毫升/亩+25%氟磺胺草醚水剂50-80毫升/亩,或24%烯草酮乳油20-50毫升/亩+25%氟磺胺草醚水剂40-60毫升/亩,兑水30千克/亩,进行定向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