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访问: 新闻动态
汉中市2023年农技推广工作意见
发布日期:2023-03-07 09:13:21 来源: 点击次数:0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提单产、增效益、稳粮油、保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狠抓良种良法配套,扩大示范引领,推进科技创新、种业振兴、技术推广、培训培育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

 一、狠抓粮油生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

 1、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活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秋粮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围绕主要粮食作物,深入实施粮食“百千万”丰产示范工程,建设好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带。水稻上,加快百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推广稻油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继续加大 “水稻提质增产扩能”示范工程实施力度,狠抓“两增一控”高产栽培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小麦上,推广“一增三促233”丰产栽培技术,抓好田管措施落实;玉米上,推广“一增三改”552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马铃薯上,推广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间作套种、“两增两控”技术。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08万吨以上。

 2、提高油菜大豆产能。培育高产、高油、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油菜新品种,因地制宜主推油菜轻简化高效生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节本增效。推广直播油菜“一增三控332”丰产栽培技术,落实“一促四防”措施;积极推广菜油两用、菜花两用等一种多收种植模式,主推高含油汉油系列品种30万亩。探索集成适宜当地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积极示范马铃薯—大豆+玉米种植模式和机械化种植技术,全面完成15万亩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全市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油料产量稳定在18万吨左右。

 3、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围绕农时季节和农事生产,着力抓好春耕春管、三夏生产、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组织唱好“四季歌”,全力做好种植业生产技术支撑保障。强化农情调查,围绕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在各县区设立固定苗情监测点,及时开展科学规范调查,全面准确掌握苗情、墒情、灾情、病虫害和气象情况。完善苗情调度保障机制,做到常规调度和应急调度相结合,苗情监测点和大面积调查相结合,保证苗情调度及时准确。

 二、发展蔬菜产业,提高产能保障供给

 1、扎实做好稳产保供。以提产量、保供给为目标,调整优化蔬菜生产布局,突出优势产区,围绕设施蔬菜、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推进蔬菜产业板块化、集群化发展,熟化一批经济效益高的栽培模式,以花椰菜、大蒜为重点,推广“粮菜轮作”高效模式,积极抢种轮作叶菜类蔬菜增加效益。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的蔬菜生产基地。确保复种面积稳定在102万亩以上,总产量290万吨以上。

 2、抓好优势蔬菜生产。设施蔬菜以茄果类和瓜类蔬菜为主,发挥春提早和秋延后茬口优势,大力推广“三改一提”技术,加大优质抗病设施专用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推广集约化育苗、多层覆盖、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高山蔬菜加大“一新二改三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发挥秦巴山区立体生态优势,建立排开播种、均衡供应的蔬菜生产保供体系。特色蔬菜以豇豆、辣椒、山药、水生蔬菜等传统优势品种为重点,以打造“面积过万亩,产值过亿元”的蔬菜单品产业为目标,培育和壮大豇豆、辣椒加工企业,发展山药线上营销和水生蔬菜农旅融合,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逐步推进特色蔬菜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

 3、强化监测安全生产。做好市县认证的蔬菜保供基地技术服务工作,做好蔬菜信息监测调度工作,发挥信息对产业的引导作用,确保生产稳产和城区蔬菜保供稳定。大力推广芹菜、韭菜、豇豆绿色生产技术,确保“三颗菜”质量安全,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三、推动特色产业,聚焦延链补链强链

 1、食用菌产业。按照“数字赋能、机械提效、扩规提质、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发展思路,以“一稳一提一增一升”暨稳规模、提产量、增效益、升级产业的“四个一”目标任务,加快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工艺创制,新农机装备试验应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等,稳定以香菇、木耳为主的袋料食用菌栽培规模达2.5亿袋,产量27万吨以上。在全产业链建设中,重点抓好菌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工能力提升和加工产品研发,“链主企业”生产设施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改造提升,打造培养加工能力 500 万袋以上的高标准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走“产出高效、品质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高质发展道路。

 2、中药材产业。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集成元胡、天麻、附子等道地药材高产栽培模式,加快“汉八味”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速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步伐,推广以林下仿生栽培、轮作间套栽培、化肥减施与配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模式,实施中药材“三无一全”工程。全市推广以元胡-水稻轮作生态栽培、附子高产高效栽培、天麻有性繁殖与高产栽培为主的中药材生产技术10万亩以上,全市中药材种植和抚育面积稳定在 129 万亩以上。

 3、茶叶产业。聚焦茶产业“品种选育、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目标,主推无性系良种繁育、生态建园、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等关键技术,加快茶树改良品种、新品种、新成果转化工作。茶园建设上,科学规划建园,加快茶树品种选育应用,推广陕茶一号、龙井长叶、中茶108等无性系良种,引进机械化修剪采摘适用新技术,加强茶园建设技术指导;产品开发上,以生产优质绿茶为主,积极开发其他茶类新产品,培育延长产业链,提质增效促进茶叶三产融合。

 4、果业产业。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促进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柑桔、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8.5万亩,重点推广柑橘、猕猴桃十大关键栽培技术。柑桔上要稳面积、提品质,主推高接换种、覆膜增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叶面喷肥等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猕猴桃上要主推品种调优,增施生物有机肥、补施优果肥、套种绿肥、“一干双蔓”标准化栽培技术;大樱桃上要打造汉中露地特早熟大樱桃基地,主推早熟品种、规范树形、肥水控旺育花等标准化栽培技术。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到55万亩,产量66万吨以上。

 5、蚕桑产业。以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示范推广强桑1号、农桑14等优良桑树品种和箐松×皓月、华康2号、华康3号、川山×蜀水等优良桑蚕品种。集成推广桑园高效间作套种、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治、分段多批次养蚕等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轻简化养蚕达1.0万张。

 6、魔芋产业。调整优化魔芋产业布局,积极推广魔芋-玉米-蓖麻、魔芋-瓜蒌、果园套种、林下种植等生态种植模式。加快推广切块繁殖、种芋消毒、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为主的魔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全市魔芋面积稳定在35万亩。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生产,打造魔芋有机品牌。培育壮大魔芋加工企业,提升魔芋精粉品质,开发丰富魔芋制品种类,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提倡绿色农业,推动可持续发展。

 1、加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的理念,切实抓好病虫监测与防治,扎实做好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控与防除,开展绿色防控覆盖率调查。积极示范应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依托中、省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和病虫防控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水稻“两防一喷”,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以上,病虫预报准确率85%以上,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95%以上,草地贪夜蛾处置率达到100%,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市绿色防控面积350万亩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农药零增长。

 2、促进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全市化肥减量技术推广面积330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91%以上。建立“三新”技术模式示范6.1万亩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推广,开展并完成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及时准确完成全市土壤墒情监测和报送工作,全年不少于30期,在春耕备耕和秋冬播关键时期调度好肥料价格、种类和储备情况等重要信息;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完成汉中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相关工作。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放松,持续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新途径。

 3、加强农业品投入管理。按照质量抽检要求完成省市主管部门下达的农药、肥料质量抽检任务。加强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规范化运行管理。开展全市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检查,对我市35家经营限制使用农药门店做到全覆盖;指导好种子、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宣传贯彻《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落实地方和农药生产经营者、使用者回收责任和义务。

 五、打造最强种业,开展种业振兴行动

 1、加快优良品种落地

 以油菜产业为样板,强化主推品种落地,集中力量,把“邡油777”等一批“汉”字号优良品种尽快在我市推广起来,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使之成为更加响亮的品牌;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积极选育、引进推广高档优质稻、机插秧、直播稻品种。

 2、持续保障用种安全

 全面做好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工作,争取100%覆盖率;强化主要粮油作物春秋两季种子市场质量抽查、冬季库抽以及品种选育南繁、品种试验、生产经营环节转基因安全检查,做到应抽尽抽、应查尽查,杜绝假劣种子和非法转基因种子下田,确保不出现种子质量安全事故。

 3、提升油菜制种基地

 积极争取利用制种大县奖补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进行基地建设,制种大县和有条件的制种县要在主要制种乡镇建设“五化”制种示范基地,进行挂牌,完善基地设施,扩大制种面积,提升制种水平,提高制种效益,以占领更多油菜制种份额;加快“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创建,鼓励汉中种企建立省、市外水稻、玉米制种基地,扩大自主品种的繁育、推广。

 4、强化种业推广服务

 承担并完成好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试验;要加大规范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大豆等优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力度,提出品种布局意见,大力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优质、高效农作物品种,把种业芯片真正变成生产力;指导企业做好品种选育、生产经营,在服务现代农业的同时,不断做强做大。

 六、抓好培训工作,探索三产融合新途径

 1、开展基层农技员培训。按照稳粮扩油保供要求,紧紧围绕我市“3十4十N”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以提升基层农技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开创农技员培训工作新局面,壮大农技员队伍,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2、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高质量完成省级下达的全市培训任务1500人。充分做好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全产业链提升中的主力军示范带动作用。

 3、打造精品休闲农业。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抓手,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一是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二是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申报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三是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四是引导有条件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开发教育农园、研学基地、乡村露营游、乡土文化体验游等新模式。

 4、持续服务乡村振兴。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以人才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不断搭平台、拓渠道,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七、创新宣传手段,不断强化宣传效果

 1、提升信息宣传意识。各县区要把农技推广信息宣传工作作为主动服务、争取支持、交流经验、扩大工作影响力、提升队伍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须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技员随手写随手拍主动宣传的积极性。

 2、灵活运用宣传方法。在传统宣传推广基础上,要不断升级宣传手段,以短视频形式形象直观的推广新技术、宣介农业工作,打造“农技微课堂”,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形成网站+公众号+视频号技术推广宣传矩阵,全面宣传农技工作。除了日常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宣传工作动态外,要围绕全市“3+4+N”农业产业,聚焦主推技术品种、先进工作经验、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积极开展宣传拍摄,扩大先进技术推广覆盖面积。

 3、构建宣传推广平台。强化市县联动,建立畅通的信息报送渠道和良好宣传机制,各县区积极向市中心报送宣传信息、技术视频,扩大县级宣传影响力。同时聚合各县广大经营主体、乡土专家,延伸宣传平台,将“农技微课堂”等实用技术快速广泛的传播到田间地头,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八、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1、用好各类人才,加强体系建设。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技体系建设,统筹好农技推广部门各类人才,组建农业科技服务队,包镇包片,走村入户,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通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2、注重试验研究,加快成果落地。科技是农业的重要支撑,各单位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以各类科研项目为依托,立足全市农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将成熟新成果转化落地,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建全体系建设,扩大农技队伍。农技工作开展的好不好,农技队伍建设是关键。在新形势下,通过培育一支“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购买服务、开展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农技队伍,解决好农技推广的落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