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访问: 新闻动态
冬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4-11-18 15:25:39 来源: 点击次数:0

   冬季是雨雪、寒潮、冻害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加之汉中冬季低温高湿寡照,给蔬菜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切实提升我市冬季蔬菜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稳定蔬菜生产,保障冬春市场供应,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露地蔬菜生产管理

   (一)科学选择品种与茬口

   秋冬和冬春茬露地蔬菜均应选择耐低温、晚抽薹、抗病性和抗逆性强、满足市场需求的喜冷凉蔬菜种类和品种。我市露地蔬菜可选择大蒜、菠菜、白菜、上海青、萝卜、韭菜、莴苣、乌塌菜、甘蓝、菜花、芫荽等耐寒性蔬菜。

   (二)覆盖保温

   可采用塑料薄膜、无纺布、稻草等作物秸秆直接覆盖防寒,或搭建小拱棚进行覆盖,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在寒潮或雨雪来袭前,要加强遮掩覆盖保温,防止蔬菜发生冻害。

   (三)高垄栽培

   可有效防止根部积水和冻害。低温到来之时,中耕培土,有效疏松土壤,防止根系被冻伤,促进根系生长,保障根系活力。

   (四)科学灌排

   寒潮侵袭前,根据土壤墒情,结合植株长势,适时浇透越冬水,提高蔬菜抗寒抗冻能力。寒潮或者雨雪前后,土壤湿度加大,露地蔬菜容易出现沤根、死苗、烂菜现象,要及时清沟理墒,防止田间积水。

   (五)合理施肥

   底肥要增施生物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寒潮之前,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海藻酸、寡糖等叶面肥及保护性杀菌剂,提高蔬菜抗性并补充营养。已发生冻害或冷害的植株,可喷施1次螯合态氨基酸镁钙水剂、寡糖制剂等,配合施用腐植酸或海藻酸肥,促进植株恢复,提高抵抗能力。

   (六)病虫防控

   选用高抗多抗品种,采取轮作、膜下滴灌等措施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定期巡查菜园,及时清理病叶、病株,防止病害扩散。可因地制宜应用防虫网、色板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喷施,降低农药残留。如有病虫害发生,应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防治,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操作。

   (七)及时采收

   已成熟或耐寒性弱的蔬菜,可根据市场情况适时采收,分期、分批错时上市,既可提高收益,又能保障市场供应。 


二、大棚蔬菜生产管理

   (一)加固棚室

   要定期检修棚膜、骨架、墙体等关键部位,尤其是对抗雪压能力差的棚室要及早加设立柱进行加固整修,防止棚室坍塌,确保设施和人身安全。选择无风天气更换修补。

   (二)覆盖保温

   覆盖保温被、地膜、草苫、无纺布等保温材料,棚内可搭建二道膜、中小拱棚形成多层覆盖,减少热量散失。雨雪天气时可在保温被外加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保温材料吸水影响保温效果。冬季对棚室二道膜或中小拱棚实行“晚揭早盖”提高棚内夜温。连续阴天或寒潮来袭时,准备好地热线、自动加热风机、暖风带、应急增温燃料块等进行临时加温。

   (三)降湿除渍

   白天要做好棚室通风排湿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通风时间不宜过长,可在中午室内温度最高时段通风10-20分钟,避免温度过低影响蔬菜生长。可在垄沟中铺盖碎秸秆等吸湿物料,以降低室内湿度。

   (四)肥水管理

   定植前增施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腐殖酸肥等,生长季可结合滴灌少量施肥,适度增加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不宜施速效氮肥。植株长势弱、受冷害或冻害、寒潮来临前,均可喷施含糖类、氨基酸类叶面肥和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防冻剂),刺激叶片伸展,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寒能力。

浇水要做到“三浇三不浇”,即晴天浇水、阴天不浇,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浇小水、不浇大水。采用膜下沟灌或滴灌方式,选择连续晴天的上午浇水,水温应在10℃以上。雨雪天气到来前的低温期严禁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加重冷害、冻害。

   (五)改善光照

   选用透光率高、流滴性好、耐候性强的优质棚膜;定期清理棚膜上的灰尘、杂物、膜内雾滴等,增加透光量。在确保温度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保温设施以延长光照时间。必要时可采用植物生长灯、LED灯、碘钨灯、钠灯等进行人工补光,根据不同蔬菜种类的需光特性选用不同光源。

   (六)低温锻炼

   在寒潮及雨雪天气之前1-2天,适度进行低温锻炼管理,白天和夜晚温度较正常管理下降2℃左右,帮助蔬菜作物提前适应低温环境,可以减少气温骤降造成的植株生理障碍。

   (七)病虫防控

   科学诊断,选择符合标准的生物制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采用嫁接育苗、促根壮秧、膜下滴灌、通风降湿等栽培和环境调控技术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病害发生。低温期尽可能采用烟熏剂、弥雾机等综合防治手段,以降低棚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传播。

   (八)及时采收

   根据市场行情和植株商品性,合理安排采收。果菜类蔬菜要平衡低温下秧果关系,及时采收。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采收达到商品标准的蔬菜,降低灾害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


三、蔬菜育苗生产管理

   (一)合理安排时间

   10月-翌年1月是我市早春茬蔬菜播种育苗关键期,为提高秧苗质量,避免由于低温、高湿等引起苗不齐、易徒长、多病害等问题的发生,要根据育苗棚室、种植棚室的保温条件和天气情况来确定播种期。有较好辅助升温手段加上二膜或三膜育苗,播种期可适当退后。采用小拱棚单层膜育苗的,则相应播期要提早。

   (二)启用增温设施

   为加强防寒保温作用,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小拱棚上采用薄膜+草苫+薄膜三膜覆盖的方式。遇低温天气,辣椒、茄子等育苗大棚,启用地热线、补光灯、热风机、增温燃料块等辅助加温措施进行临时加温。

   (三)注意通风降湿

   育苗棚晚上要封闭保温,白天温度较高时要注意通风排湿,以防低温高湿诱发各种病害。一般在晴天上午9 时左右及时将育苗大棚揭开通风,然后将小拱棚掀开,切勿待气温升高后掀棚揭膜,否则易造成幼苗脱水、死苗;下午4时左右将大小棚盖严;阴雨天大棚一头通风,小拱棚掀开,下午关好棚门。

   (四)控制苗床温度

   采用电热线加温育苗的种植户,使用控温仪调节苗床温度,及时检查电路和苗床土湿度,防止电热线通电时间过长或苗床土壤湿度不匀烧坏地热线

   (五)预防苗期病虫害

   苗期由于温度低、光照弱、湿度大等因素造成病害发生,可用30%恶霉灵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400-600倍液每7-10天交替喷施一次,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

   (六)定植前炼苗

   定植前 5-7天,适当延长放风时间,通过低温锻炼,增强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科学应对灾害性天气

   (一)做好防护准备

   提前准备好应急增温设备,根据室温条件,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关注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及早做好低温大风降雪等灾害天气应对准备工作。

   (二)应对寒潮低温天气

   为避免发生冻害,冷空气来临前,白天要关闭通风口,并尽量增加透光时间,提高棚内蓄热;夜间加盖覆盖物,加强保温。如果仍不能控制降温时,可应用增温块、电热线、热风炉等临时辅助加温措施,提高棚内温度。

   (三)应对风雪天气

   风雪来临前,棚内可提前立柱抗压,以防棚体坍塌。雨雪天气过后,及时清除棚体积雪,并保障积雪不要堆积在温室前沿外侧。一旦连续降温,可采取增温补光方式,保证蔬菜正常生长。

   (四)应对连续阴天

   在连阴天到来之前,提前喷施防病防寒药剂,减少通风。连阴天期间,只要无雨雪尽量中午前揭草苫,下午早盖草苫,夜间温度低可以适当增加保温措施。待天气转晴,要逐渐揭,防止植株萎蔫。若揭苫后发现植株萎蔫应立即回盖草苫,并喷施与室温相同的温水、营养液(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氨基酸类肥料,待植株恢复后再逐步揭苫。

   (五)灾后处理

   灾害性天气过后,要及时替换和修补破损棚膜,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清除棚室及周边积雪。揭开棚室覆盖物时,要逐步揭开,防止天气骤晴对植株的影响,发现植株萎蔫要及时放下覆盖物。天气转晴后剪除枯枝,对长势较弱或结果较多的植株,及时采收,并适当疏花疏果,以减少营养消耗。转晴后1-2天,结合药剂防治喷施叶面肥补充植株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