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俗称“烂麦头”,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发生环境: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里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要少浇一些水,浇水太多也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发生。
(3)药剂处理:比较有效的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最适合喷药的时期是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
小麦白粉病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时期: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用药较好,之后再用,效果不太好。
防治药剂:①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这类药效果很好,但容易出现抗药性。
②三唑类(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药效果也好,不过不太稳定,可用于发生初期或未发生时期。
③嘧菌酯、醚菌酯效果近两年来效果不错。
小麦锈病
一种气传病害,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孢子堆。该病危害小麦会影响它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有比较形象说法来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戊唑醇、烯唑醇这些效果都很好(3)若大发生,除对发病严重的麦田及时防治外,还要施药剂防治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减轻损失。
小麦蚜虫
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危害表现: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
防治措施:
(1)利用天敌
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药剂,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保护天敌免受伤害。当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可不用药防治。
(2)药剂防治
主要是防治穗期麦蚜。在小麦拔节后,每3-5天到麦田随即抽取50-100株,调查蚜虫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在1:150以上时,即需防治。可亩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危害表现: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药剂防防治:吸浆虫防治最佳时间:在拔节以后到孕穗期。吸浆虫蛹时期,可以通过撒药土来防治。抽穗扬花期防治时,时间要把握好,选时效性长一点的杀虫剂,比如功夫菊酯+吡虫啉要好一点,并且兼治蚜虫。
麦蜘蛛(又叫红蜘蛛)
麦蜘蛛危害后,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防治药剂:阿维菌素、吡虫啉、哒螨灵、三唑锡。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上一条: 小麦分蘖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条: 短视频助力技术推广 科技引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