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浸种是关键的起始环节,科学合理地选用浸种药剂,能有效预防多种传和土传病害,为水稻的健壮生长奠定基础。以下详细介绍三种常用的水稻浸种药剂及使用要点。
一、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
1.杀菌原理:强氯精属于高效杀菌剂,遇水分解产生次氯酸,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病菌体内的酶系统,进而杀灭病菌。它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原菌有强力抑制与杀灭功效。
2.使用方法:一般先用清水预浸种子 12 小时左右,使种子充分吸水。然后用三氯异氰尿酸10克对水5公斤的比例配制药液,泡种3.5公斤,浸种时间 12—24 小时,具体时长依水温而定,水温 15 - 20℃时浸 24小时,水温 20 - 25℃浸 12小时。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
3.注意事项:强氯精腐蚀性较强,配制药液和浸种操作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品,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眼睛。同时,药剂需现配现用,以防药效降低,并且不能用金属容器配制药液,防止发生化学反应损坏容器、影响药效。
二、咪鲜胺
1.作用机制:咪鲜胺是广谱杀菌剂,通过抑制病菌甾醇的生物合成,干扰病菌细胞壁形成,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它对水稻恶苗病特效,对稻曲病也有良好防治效果。
2.浸种方案:常见剂型为 25%咪鲜胺乳油。以防治恶苗病为例,每 10 毫升药剂加水20—30公斤,浸种10公斤。水温20—25℃时,浸泡12—24小时(杂交稻12小时,常规稻24小时),低温(<15℃)可延长至24—36小时,高温(30℃)缩短至8—12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2—3次,至无药液残留。
3.注意事项:咪鲜胺虽毒性较低,但使用时仍要注意防护。药剂用量要精准,超量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率;不同厂家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有差异,使用时严格参照产品说明书调配浓度。另外,避免在强光直射下浸种,以防药剂光解,降低防治效果。
三、乙蒜素
1.杀菌特性:乙蒜素是一种植物仿生杀菌剂,其分子结构中的硫醚基团能穿透病菌细胞膜,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对多种真菌、细菌都有显著抑制活性,在水稻上可防控恶苗病、立枯病等。
2.浸种操作:80%乙蒜素乳油使用时,一般按 1:3000 - 1:5000 的比例稀释,即每 1 毫升药剂加水 3 - 5 公斤。种子先用清水浸泡 12 小时,捞起沥干后放入稀释好的乙蒜素溶液中浸种 24 - 36 小时,随后洗净催芽。水温低时适当延长浸种时间,确保药剂充分发挥作用。
3.使用提醒:乙蒜素气味浓烈刺鼻,使用场地要通风良好。它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操作全程防护不可少。浸种后务必洗净,防止药剂残留过多抑制种子发芽或灼伤幼芽;且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以免酸碱中和失效。
水稻浸种药剂的正确使用是水稻病害绿色防控的前端防线,种植户务必依据当地病虫害发生史与品种抗病特性,严格遵循“精准选药、规范操作”原则,构建绿色防控第一道屏障,从源头为水稻丰产丰收保驾护航。